品T65GBB(DNA)

品T65GBB(DNA)

國造65步槍或是T65式步槍,是中華民國第一種自行研製量產的5.56口徑突擊步槍。民國72年2月依據”國軍研製武器裝備命名準則”正式命名T65式5.56公厘步槍。

源起

根據資料民國56年3月份柯特公司(Colt)隨美軍顧問參訪台灣,並攜數枝M16/604型(無助進器版本一般稱為空軍型),對國軍做簡報並實施試射,隔日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至聯勤總部聽取簡報,並指示準備籌建M16生產計畫,5月國防部函令聯勤總部”M16步槍之預備製造程序及計畫”,6月經聯勤評估後,國防部暫緩實施。

羅友倫將軍射擊M16(604型)

次年民國57年柯特公司(Colt)再次來台說明,Colt派出經理與工程師數人,並帶一系列M16(M16A1XM177XM148M16HBAR)等產品來商售說明。

同年阿瑪萊特公司(Armalite)也來台作商售說明,並向國防部提報生產企劃書。由於阿瑪萊特公司(Armalite)與AR15的競爭失利,所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其中亞洲除台灣外還有去新加坡(CIS)跟日本(豐和工業HOWA)。當年最終新加坡選擇了生產COLT授權的M16/614型(604外銷版),而日本也無軍方正式採用,這兩個國家後來還是有實質的製造代工與改款製造。在此非關主題不再多述。

日本展出的AR18小銃

此間我國也曾派人至歐洲參訪一些國家,如瑞士西德….等,尋求合作與生產機台的評估。

民國58年6月國防部依陸總部所提計劃報告研商輕武器換裝計畫,先行採購一批M16來配備 輕裝師裝步空降特種單位及部分憲兵。 

而我國於民國59年(1970)取得第一批M16步槍,但數量有待考證….,民國61年(1972)取得第二批商售版613型M16(M16A1的外銷型) 5000枝。之後依軍售模式持續進口數萬枝之譜。坊間流傳自越南攜回一支M16步槍進行仿製與接收越戰槍械等說法….有待商榷。

由總政戰部於民國60年元月發行的”中華民國國軍”畫冊

T65步槍的發展

始自於民國57年12月,在當時的國防部部長蔣經國先生指示聯勤總部 ”須運用兵工技術,自製適合我國軍人體力及步兵近戰需求的輕型步槍,用於革新步兵裝備,增進近戰能力,適應今後作戰需要。” 責呈聯勤兵工技術發展中心立案實施。聯勤兵工技術發展中心就世界各國各種新式輕型步槍構造特性加以研討分析;一方面蒐集陸軍提供實戰需求意見共計十項,積極進行研究。

初步以美造AR-18步槍機構為基礎,擷取美軍M16步槍及當時西德HK33步槍之優點,並參照國人體型特質而研製。於民國59年2月完成第一把樣槍(以AR18為基礎),經測試改進後,在9月完成第二支樣槍。同年11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先生,率總長賴名湯將軍及陸軍總司令于豪章將軍等至聯勤視察樣槍及試射,後經陸軍認同,後續持續研改8枝樣槍。於民國60年再交付聯勤第四四兵工廠(民國65年改制為聯勤206廠(前聯勤修械廠),現今中科院系統製造中心)。就工業工程發展試製50枝試產步槍,小批量交部隊試用。

在於民國62年10月再轉交聯勤第60兵工廠(民國65年改制為聯勤205廠)

繼續研製50枝,民國63年10月完成專案,分送陸軍步訓部及海軍陸戰隊作性能鑑定與評改建議。於民國64年再參照美造M16步槍鋁合金外殼,完成改造。於民國65年首批小量產1000枝(還是64式的樣式,64式的編號最後編碼1000)。

1000號的64式

民國67年6月進入正式投入量產,並訂定逐步達成年產能10000枝之目標,以配合部隊換裝之需求。至民國74年後已能達成年產超過2萬枝以上的產能。

T65步槍不同於M16步槍之氣體直推式而採用間接氣體傳導式。即所謂的短行程活塞傳動式,這是參考AR18的短行程活塞。以當時我國的工業加工技術以及火藥彈藥製造能力,如果使用氣體直推式傳導,在精度上不可謂的有所困難,這關係到槍枝是否正常運作。再回顧柯特公司(Colt)在瓦斯氣管上也做過多次的改良與戰場測試才獲的美國陸軍的正式訂單(1967)。所以選擇AR18的短行程活塞傳動可謂明智之舉。至於AR18的短行程活塞傳動發明的原因,僅是氣體直推式的專立已經被阿瑪萊特公司的母公司 費查特(Fairchild) 在1959年12月販賣給柯特公司(Colt)而成為柯特的專利,所以史東納先生(Eugene Stoner)才重新設計傳導方式,是為AR16(7.62版)。


7.62口徑的AR16與5.56(.223)的AR18

至於AR18(5.56版)是史東納(Eugene Stoner) 離開阿瑪萊特公司後由交由首席設計師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亞瑟米勒在1969年獲得這支步槍的專利。後來常看到有人說短行程活塞傳動是我國獨創發展比HK416還早很多年的說法….民族自信心不是這樣催眠的…。在1969年柯特公司(Colt)曾經向美軍推廣活塞式Colt MOD 703型,雖然無疾而終,也是活塞式的範例。而AK的活塞式更是經典之作。

Colt Mod 703

其他T65步槍的配備還可以無需使用槍榴彈發射裝置,來直接發射槍口槍榴彈。不過至目前倒是沒看過發表,期望官方哪天可以展示出來。在後來聯勤有發表展示T85外掛榴彈發射器時也同步發表一款XT86槍口榴彈也許是補完計畫吧,至今有看過類槍口榴彈的使用,僅海軍軍艦上用T65K2來發射的榴彈拋繩槍。

T65步槍可配裝國造65式輕便腳架,增加臥射時之穩定效果,此腳架亦具有剪鐵絲網的剪口及開罐器等多功能。在初期配發M7刺刀,之後修改長度增長1.5英吋是為國造T65刺刀。機械瞄具方面裝設有三點螢光夜間瞄準裝置,有適型狙擊鏡座可安裝4X20狙擊鏡或TS73式步槍夜視鏡。

再現六五DNA

我個人當兵拿的步槍就是T65,陪伴我2年來盡國民的義務,所以對我而言有種深深的情感。早在多11年前(2007)我就依利盈公司的電動T65K2步槍大作改造,自製65步槍,可花了不少摳摳(錢)跟時間才完成,但多少還是有些遺憾,如亞鉛的準星座 鑄造鋁合金槍身 電動馬達握把等….必竟還是意淫…不少殘念。事隔11年後….。 

在2018年3月ㄧ家名為DNA公司出品了第一支T65的GBB,也是該公司創立的第一把商品。全槍該鋼就鋼,該鋁就鋁,當然入手給他瞧瞧看是否有資格能更新我的”手工T65”,就讓我們看看這把T65吧!

DNA T65

T65槍身

最早期T65的槍身還有些M16的影子,如上槍身左側的PIN位上方處跟M16一樣有凹入曲線設計,後來在量產後將此處給拉平,而成為後來常看到的T65樣式,而最早期的T65下身PIN位的傾卸角也與M16一樣。在所謂的”64式”上兩個特徵更是完全與M16相同,不禁想…也許當初有購入么六的胚體!?

最早期型的T65依然有著M16的傾卸角與凹入

量產型無頃卸角上方凹入線條

DNA此次所造的T65為後期量產型,在上槍身前緣無”凹入曲線”,所以就沒有M16上槍身上的”凹入”的特徵,符合量產的國造。上下身皆為6061的鋁切削製作。T65的上身並無似M16上提把設計,而是與護木同高至後面的照門座隆起,類似AR18的配置,僅順勢修飾線條順暢。在照門座的隆起弧線也與方向轉鈕呈同心圓弧,這是T65上身的特色,也是我認為T65好看的地方。在下身方面,前方的傾卸角(PIN位)為”順勢斜角”,而非M16的”階梯角”,這也是T65的特徵之一,一直到T65K2/T91也都是這個角度。

T65與M16A1頃卸角的比較

在彈匣井唇的肋條是為”丸型肋”與AR系的”斜邊肋”有很大不同!是辨識國造的重點。

T65與M16A1彈匣唇的比較

在選擇鈕擋塊上,初期型有很多怪模怪樣的形狀 有方型 有微圓方型…等,我想這應該是手工铣的關係吧?後來的量產就統一標準了為膠囊型的擋塊,再一次與M16比一下,M16的擋塊下半還略有台階,T65則直接铣平與身的平面同高度。

量產後為半膠囊型 早期的方型擋塊

左T65 右M16A1

下身護弓處的弓座也與M16不同,以遠觀視覺法來辨識,M16呈對稱的膠囊型而T65則是缺角的膠囊型(請看附圖)。

早期的T65有很多手工铣的痕跡,當然當年用NC與手工來製造的,在成品上在所難免品管稱差不齊,到民國七零年代後引進CNC來製造的T65就工序製程上就有相當的達到”工業水準”。 此次DNA選擇用後期型來表現可謂的一時之選,相當名智,選漂亮的做就對了。

這次的上下身的表面處理是採用硬化陽極表處,也是符合後期量產型的特徵,早期的T65陽極表處比較黑亮,附著力不佳,下部隊後有的很快的磨損退色成暖灰色(香檳色)甚至於退到鋁本色,這就是表處變薄磨損了。不過我還滿喜歡這色的,舊舊的超有質感。找個空來做一下”香檳色質感”!

早期粗糙的铣工與較黑的陽極處理

後期量產的T65铣工就工整多了

坊間流傳的”琺瑯漆”傳言的表處,這很不符合工業鋁表處的道理,又不是做模型,所謂的琺瑯漆就我所知是種均質緩乾的顏料可保色彩明度彩度皮膜均勻的漆,琺瑯的名也是來自古時的琺瑯器所用塗料為名,所以可以孤狗一下來了解! 如果是用漆也很難造出香檳漸層的質感,假設用的是漆,我想會造成反差很大的剝落感很難做出漸層,很多玩具槍就是用漆,害我每次都要去漆再染才會有質感….累,因此槍身上的表處畢竟還是要符合MIL規範的陽極處理。

後期量產較灰的硬陽處理以及工整的铣工

前準座:

T65的前準座相當有獨特的風格,早先的64式前準座的基線偏低,後來再拉高與M16等高的基線,不過因為T65採短行程活塞傳動式,所以在前準座上設有氣孔螺絲的設置,以方便清理火藥氣體帶來的積碳,為T65特色之一。早期的T65的螺絲為平口型,後來有因射擊過後咬死拆不下來的問題,所以改良為帶螺帽的螺絲來增加槓桿的力距,但我在新訓中心時還是噴掉不少顆(都已經換有帽螺絲了,應該是崩牙了),所以準座的材質….嗯。後來在下部隊後領的T65的後期型(槍號137XXX)就沒這問題了,而且穩定好打。可見新訓的槍是眾人騎的雜馬…教練場的車總是拼裝,總之能動來考照就OK了。到後來的K2一樣有這個機構,但就沒啥聽過噴掉的問題。

早期發的清槍板手的一字頭起子是符合平口螺絲的,後來發的板手就for帶帽的氣孔螺絲了(附圖)。


可放入槍托的五件組

準星尖的部分跟M16一樣都是五片辦型,由一個擋柱加彈簧為一組總成,在歸零打靶時可用準星尖工具依個人的視角因應性來調整高度。

夜間瞄準準星這是國造步槍第一次出現因應夜間射擊的需求所設置的機構,其型體我們這群傻兵管它叫”墓碑準星”,上頭膠囊型凹溝裡塗有氚氣螢光塗料可於夜間發亮。準星座下方設有背帶環聯結器,可與前背帶環結合,這個背帶環機構可以左右搖擺,加上前背帶環的前後動作,可達四向動作,適合腰間射擊時全自動持槍射擊,這個概念應來自於57甲式的腳架背帶環,但這設計並不實用後來在K1改良型T65時改良成與M16一般的固定方式。

左為DNA夜間準星,氣孔螺絲為後期型 右為夜間準星,氣孔螺絲為早期型

準星座的型體在從”64式”後的提高基線,也出現過不少次的改良,一般分做1.先導型2.初期型3.量產型4.最後量產型等。

1.先導型已經提高”64式”的基線,具有氣孔螺絲的設置,整體的線僵硬,坦白說蠻醜的又很土….。

 

2.初期型已經是我們映像中T65的型式,不過做工粗糙,在準尖座方面呈現角方型,下方的杆也是方塊狀,此型大多是安裝”平口型”氣孔螺絲。

3.量產型式最多看到的樣子,在準尖座方面呈現角方型但比較流線,下方的杆已呈圓角柱狀,此型大多是安裝” 有帽”氣孔螺絲。

4.最後量產型做工精緻很多,在準尖座方面呈現圓方型更加流線,下方的杆已呈圓柱狀,此型已都是安裝” 有帽”氣孔螺絲,。

DNA所選的構型為最後量產型,在所有的配套下如帶帽氣孔螺絲等,可以說相當合配。從這也可以看的出國軍的T65可以說是邊做邊改邊量產,雖說不完善,但時事求是與堅定國造的精神,值得敬佩! 

瓦斯缸管組:

瓦斯缸管組是來執行所謂的短行程活塞傳動(Short stroke),不同於M16的氣體直推式,是利用氣體來帶動槓桿來執行推動槍機的傳動機構。T65的這機構由5件所構成,分別為瓦斯缸管瓦斯缸管套瓦斯缸管活塞瓦斯缸管復進桿、瓦斯缸管復進簧等所組成。D社一樣也是用鋼材質製造並處以磷酸做表面處理,最精彩的是竟然用跟”真品”一樣圈數跟尺寸的彈簧,連這也都沒錯過”考察”。

瓦斯缸管組由五件構成

從實物可看到擋版、瓦斯缸管復進桿、瓦斯缸管復進簧及槍管上的”車刀紋”

覘孔/夜戰照門:

T65的覘孔型狀也像”墓碑”狀,屬於折疊式覘孔照門,此機構有兩段式距離,短距覘孔為0~300公尺所用,長距覘孔為300~500公尺所用,長距覘孔面有十字槽線,短距覘孔則是素面無十字槽線,射擊時可依距離來做翻疊選擇所需的覘孔,覘孔在調整左右偏位時,則是利用照門座右側的”方向轉鈕”來調整左右偏位。T65早期型的方向轉鈕是與M16長的一樣,上頭有五個調整圓孔,需用使用工具或彈頭才能做調整,後來改良這個方向轉鈕,為單純的旋鈕,不需使用工具就可以徒手來做調整左右偏位,這個設計是我覺得很棒的設計,簡單又方便極具巧思,是T65優良的設計部品。D社這地方也都是使用鋼質的部品,並且完整的呈現出來。

夜戰照門為一個”門”字型的造型,上頭有兩個夜光點,中間有凹下空間來與前夜間準星來對位,下方有個居中的對位刻線。白天不用時可以放下不影響正常的機械瞄準照門,要使用再翻轉上來。D社用的螢光塗料感覺比軍方的優,照光後可持續好幾個小時的蓄光亮。


護木/護木前後箍:

T65的護木極具特色,我們這群兵給個暱稱叫做”豆干護木”,在操作手册裡的零件部品裡則稱之為上護手與下護手,T65護手是仿M14上護木的概念,護手的型體是蠻適合國人手型,隨著57步槍的量產,採用與M14相同的酚醛纖維材料製作,也與M14一般內部塗銀漆,相信也是種權宜的設計,不過後面也暴露出問題。

M14護木內部也塗銀漆

初期的護木品質並不佳,在部隊使用中常造成破裂與變型,所以很多兵嫌這是枝二二六六的”落伍部槍”,但就如前述的邊改邊做,所以護木也呈現好幾代的樣貌,從局部外觀與纖維比例等做調整,只是如果不仔細看還沒法發現聯勤的用心!當然隔熱問題依然沒改善,最後推出T65K1後增加隔熱鋁板,才完善這個問題。

護木以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可分為三代,依外觀來辨識,主要依上護木來觀察從凹溝的線條來看分為:

  1. 初期型護木:從上護木的側邊看來凹指溝略過半圓的弧,溝端較糊,圓溝邊不銳利靠近螺絲座的護木端造型也是糊糊的型體。這型式最被批評,是最容易破損的,我新訓拿的就是這款,固定螺絲的孔都破裂擴大,所以搖搖晃晃。後來不少後送換下一代護木。

  1. 中期型護木:從上護木的側邊看來凹指溝比上一代護木更朝下往半圓的中心,溝端圓邊較上一代清晰銳利,護木前端的折線條銳利,從上面的纖維浮纖痕跡比第一代少看起來比較細緻(應該是調整含纖的比例)。這型護木應該是T65使用最多的一型,護木裡有模具號數字,有一圈圈包住數字。

3後期型護木: 從上護木的側邊看來凹指溝更朝下至半圓的中心,溝端破口貫穿,不再呈圓弧型式。護木前端的折線條沒中期型銳利,而浮纖紋又更少更細緻,護木裡有模具號數字,數字僅單獨存在沒有圈圈。我下部隊使用的是這型護木,穩定好拿不會零零落落,陪伴我下基地打演習,至今除了我的兵籍號碼外我的槍號137XXX也依然記得。

DNA此次也是依照合配後期型的T65而採用後期型護木構型,外觀型體相當正確,內部除有銀漆塗裝外連模具號碼也都忠實的表現出來,外表的浮纖質感亦有做出。不過材質是採用尼龍纖維並且有些彈性,據了解是為了讓護木與槍身緊配所做的設計,也減低拆卸上護木受損破裂的問題,初拿到時還真是不好拆,現在多拆幾次後越來越合配順手。想起馬牌M16的前段會搖頭,DNA的前段扎實太多了。護木前箍為適型65護木,上方的圓孔是給瓦斯缸管通過的位置,下方孔則是給槍管通過的孔,另一頭有凸出邊,這是給這箍定位於前準座的套筒。後箍一樣也是適型於護木,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火帽/外管/擋板/緊定螺/HOP:

火帽與M16A1的鳥籠頭火帽是一樣的,手冊的部品稱之為避火罩,鳥籠頭火帽我相信對大家非常熟悉,在此就不用多著墨講解,DNA這個部品是鋼製火帽採磷酸處理,火帽後端墊著一圈華司做緊配,T65在這地方跟M16A1的配置完全相同。

M16A1的火帽與T65火帽是相同樣式

同樣DNA外槍管也是鋼製品,外管上車有刀紋。依據真槍管的造型非一直線的管型,而是從槍膛室往前依錐型漸層向前延展至瓦斯座位置,在過瓦斯位後縮口,再延伸至防火帽前以斗型收口。DNA這次的外管是依真管的漸層變化來製作,真是滿足我的視覺要求呀。

錐型漸層的管

在T65在槍膛室外設有一個箍環螺絲座然後結合於上槍身,用鉚釘做結合固定,依操作手冊裡面將這個部品稱之為”檔板”,這個擋板的作用是在於安裝上護木時來鎖固定護木的螺絲所用。我個人對這個機構實在不太欣賞,或許是設計者的一時權宜,但這設計對兵來說相當的困擾,如果這部品有損還真沒法野戰修護處理,需後送才能解決,而不是換換零件就搞定,這是我不欣賞的原因。DNA這回也繼承了這個”缺點”。如果要更換HOP皮(耗材)相信也是要費一番功夫!不過站在”寫實”的立場面,我可以接受這種”完全復刻”,還好的是DNA有採用一種鋼質壓擠鉚釘來結合,用手工可以自行更換,這樣就可免除”後送”之憂。


在槍管與槍身結合的部件也不同於M16的彈簧圈墊與星型環,而是一種六個缺口的螺帽,手冊稱之為”緊定螺”,用來結合槍管座與槍身。DNA此處也是鋼製材質用磷酸處理的緊定螺。

DNA將槍膛剖槽來安置HOP調整座,所以要調整HOP要先將上護木取下,依槍口朝外的位置,逆時鐘方向轉動是下壓HOP,反之就是鬆開。

防塵蓋/結合梢的PIN肋室:

T65所用的防塵蓋與M16A1所用的型式是一樣的,跟後來常見的M16A2與M4A1的後代版本並不相同,常常有人搞混其型式,從外觀來區別,在結合頂針的座是呈現略為橫式的短方塊型,後代版的M4A1則是呈較長條的方塊,從蓋內看頂針座,M16A1型式為較短的三面角柱,而M16A2/M4A1後代版則是較長的圓角柱,這是辨識A1/A2型的要領。DNA的防塵蓋採用了正確的A1型式,不過表處上顏色深了些,像似T91防塵蓋的色,如果是磷酸灰色的就更棒了!原本想換2K(某軍品店)的防塵蓋,發現有點軟Q….我不小心頂到就折了,扳回來有痕…嗯。還是手工來處理DNA的色吧。

另一個與M16A1不同的特徵是防塵蓋下方前結合梢的PIN肋室,這個肋在M16A1上是有一個”排孔”但在T65上是沒這個”排孔”的設計,這也是T65跟AR系不同之處,往後的T65K2與T91依然還是維持無”排孔”的設計。

M16A2防塵蓋外與M16A1防塵蓋外的比較

M16A2防塵蓋內角柱與M16A1防塵蓋內角柱的比較

DNAT65防塵蓋跟M16A1防塵蓋的比較,型狀正確但就是顏色黑了點

握把/護弓:

T65手把初看與M16手把幾乎一樣,但仔細看在細節方面有所不同,T65握把的後頸部較M16握把略高,表示T65握把傾角比M16大,整體也略高於M16手把,整個頸部下凹縮窄,比M16握把瘦,這樣對手小的東方人來說好握。

這裡可以看出來T65手把比M16A1手把頸部還凹陷

T65握把裝上下槍身後依弧來看會是順向,如果是M16手把與M16槍身來裝會呈現有段差的弧線,這也是T65的特色(圖示)。

上圖T65握把與槍身是順向弧形 下圖M16A1為段差弧形(依紅線)

DNA這次的手把為正確的T65型式手把,而非以類M16的手把來混裝,拆下來連裡面的黑輪標都有做出 讚!而右側的兩個頂針痕跡也都有做出,有這些到位的細節實在沒話說!

T65的護弓與M16A1的護弓型式完全相同,其作用可以在戴厚重手套(雪地)下以彈尖壓解彈簧制梢來放下護弓以便扣擊扳機。D社所使用的護弓除型式正確外,竟是使用7字的鋁材,感覺超值有爽。


槍身刻印:

國造T65步槍,從正式投產開始,即將槍枝號碼設為6碼數字即00000X,這意味著會生產十萬位數的預期產量,最終國內T65生產約15萬枝,而改良型的T65K1則由15XXXX至17XXXX接續號碼,自民國75年至76年生產2萬4千枝。不過T65號碼的版本有分國字版與英數外銷版,外銷(援)的T65編碼應非為國內的連續碼,從國外的T65大約都是0開頭的6位數字,但也有與T65K2一樣的17XXXX的號碼,因此外銷版的號碼應為獨立的流水號,推估T65應不止15萬多。至於民國76年開始生產的T65K2也續接此流水編碼,17XXXX的T65K2是國字版到了約2尾(28XXXX)後就統一成英數版。我在新訓中心所拿的T65是英數版,號碼是063XXX,下部隊是拿137XXX的國字版,在當時我們當兵的都要背自己的槍枝號碼,裝檢背不出是要挨槍托的,至今我還記得我用過的兩枝T65跟一枝K2的號碼,我想很難忘了,可能她們已成報廢品也說不定,你們還記得自己的槍號嗎?至於為何部隊也有英數版?這就不清楚了,我們單位百來枝槍裡也只有兩枝英數版。

以下為T65槍身刻印的英數版與國字版的範例:

英數版:

RIFLE 5.56 MM

   T65

 082XXX

選擇鈕指示依順時鐘:SAFE/ SEMI/ AUTO

國字版:

步槍五.五六65式

  中華民國造

    黑輪標

   144XXX

選擇鈕指示依順時鐘:保險/半自動/全自動

DNA此回選擇後期生產型來製作,其字體與T65一樣的字體而非選用罐頭的字匣,所謂的”字格”格式非常重要,如果”字格”不對就…相差萬里,就像在部隊要做典禮上的字也有規範,規定要使用”文史哲出版社”的楷書或行書,不知有無喚起美工兵的回憶…哈哈。

左是實物字體 右為DNA字體

軍中指定文史哲出版社所出的字帖

所以這次以”造字”格式來表現相當值得讚賞!在槍號方面為134XXX,也吻合後期生產版的流水編碼。在數字字體來看也屬於”造字”格式,從0或O就看得出數字的”格”。十分滿足我這種”字控”>”<!!

火控總成機構/選擇鈕:

火控與M16可謂一樣,由扳機、擊槌、擊發阻鐵等構成,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扳機;扳機與我們常看到的M16A1的勾型不同,國造T65的扳機呈現比較像”刀型”是T65步槍的一大特色。DNA的火控皆為鋼製品,最值得注意的是扳機,其型式”完全複刻”為”刀型”。

左為T65的刀型 右為M16的勾型


選擇鈕在國軍手冊裡稱之為變換鈕,早期生產的T65,採取AR18雙邊選擇鈕的概念,所以早期的T65是使用雙邊選擇鈕的,另一頭選擇鈕型式是一樣的,使用E型扣來做結合。由於實用性不佳,也有在野戰教練中脫落的記錄,在後來的改良中就取消雙邊選擇鈕,統一為單邊的選擇鈕。DNA為後期型的T65所以配置單邊選擇鈕型式。

早期T65的雙邊選擇鈕,上面的方向轉鈕外型與M16一樣

後來的T65都使用單邊選擇鈕,上面的方向轉鈕就為標準國造

槍機總成/拉柄:

T65的槍機大致與M16相仿,不過由於是短行程活塞式所以頂頭非氣體直推式構型,所以是像”犀牛角”一般的頂頭,HK416也是屬於這款頂頭,其他因為是GBB構型因此就不再介紹所謂的”梅花頭””髮夾”等部品。由於沒像M16A1助進器的機構,所以機體右側就無助進槽溝。

DNA的機身為鋼製品,頂頭非氣體直推式,為”犀牛角”頂頭,右側無助進槽溝,整體雖無百分百一樣,像真也達九成。

槍機拉柄方面,其型式與M16A1所使用的一樣,所附的拉柄除型式正確外,竟也是7字頭的鋁材質。

槍托/托底板/油壺蓋板/後背帶環組:  

T65的槍托呈現”斧頭型”,相當特殊,其外觀很類似AR18的托型亦也相似57甲式的托尾。M16A1的托面平滑無紋而在T65托面上則有咬花紋,這是兩者不同之處。T65托跟M16A1托一樣有存放油壺工具的油壺室,這次DNA的槍托內部油壺室有給他做出來,在尾內部也藏有黑輪標,實在難得,這下我的”五件組”有家了。一般廠商這地方通常是捨棄不做的,也許是電氣槍通用法則或亦者顧外觀就好?反正要改良僅剩尋求”古物”一途,對於T65….還好DNA有做了。

做為油壺室的大門就需油壺蓋板,T65的油壺蓋板與M16A1的蓋板是一樣的,此次DNA使用”真品級”的M16A1型式的鋁合金油壺蓋而非用A2型式(外觀頂杆都與A1不同),而且彈簧的力道….各位還是別用手扳了。

紅框標示為 頂杆與油壺蓋版的開口皆不同

T65的槍托底板也是初看很像M16的托底板,但兩者比較一下卻有所差異,T65的托底板相當粗勇,線條也比M16A1的托底板簡化,整體而言肥過M16A1的托底板,所以我用粗勇來形容她,在尾托鎖孔的位置與真品一樣有襯托底鐵片,這下厲害了,堪稱”珍品級數”。所附的托桿螺絲為平頭一字,上頭的氣孔洞也有真實的呈現。

左為M16A1托底版 右為T65托底板 兩者相比T65”粗勇”一些

T65的後背帶環組是T65的註冊商標,其總成為後背帶環、後背帶環襯圈、後背帶環固定螺釘等共三件。這裝置應該是仿效57甲式的可旋式後背帶環,而這背帶環結合部成階梯台階與襯圈一起再跟螺釘一起固定。這個看似有創意的設計在後續的改良型就被捨棄了,T65K2後來選擇與M16A1一般的固定式後背帶環設置。

後背帶環、後背帶環襯圈、後背帶環固定螺釘等三件組成

彈匣:

此次DNA所附的彈匣,為鋁製一體成形匣,外觀為標準的STANAG匣,底板為標準的鋁片板,板上無刻印,裡面的瓦斯容納體積頗大,可供更充足的動力。國軍T65彈匣外觀為標準的STANAG匣這種標準是參照1980年10月北約提出4179號標準化協議(STANAG 4179)的型式,直到T65K2才再修改成多了兩個凸耳的彈匣。此匣顏色為黑色,也不同K2匣的泛藍黑。

在2018年7月DNA再次推出T65特仕版匣,大致跟上頭所附的匣並無不同,但底板上多出一列料號刻印,真是驚喜!

  

關於這組T65匣的料號為1005-00-921-5004,看起來像是仿照National Stock Number(國家物料庫存編號) 所生成,也代表我國倉儲系統的建立。

由號碼來釋義,1005代表30mm口徑以下槍械,00這就不解了?,這個位碼代表區域(國家),理應是美國才是!?921-5004則為T65匣30發彈匣(20發有不同的編碼)。初期生產的匣都有這個刻印,後來委外生產後就變空白了。約民國76年後彈匣的編碼又重新編為1005-YE-T12-XXXX,分別使用YE跟TXX的代碼。所以K2匣的代碼會有YE的代碼,不過我是沒見過有刻印的K2匣,僅當兵時在領料單上看過。在這排料號上有個”砝碼+七道光”的圖案,是為兵配廠符號,委外由”百益”製造,不過後來生產也都沒刻印了。在此期盼DNA能再接再厲的推出20發匣,滿足大夥的慾望嘍。

射擊表現

我們來忠實記錄一下T65的表現,在室溫21度C下,以12KG的瓦斯加0.3BB彈來實測,平均初數有118的表現,15M的靶落在5CM的範圍。體感部份後座力強大,貼鰓打會耳鳴有強烈的金屬撞擊聲,目前所玩的AR系的GBB裡,這枝相當猛爆!下次到戶外來試試看超長打擊可以到多少米。

加映刺刀場:

T65的刺刀組是由刀體刀鞘刀帶所構成,構型與美軍所使用的M7刺刀相似,刀身下緣有全刀刃,上緣有4.75吋刀刃,刀身長8.25吋比M7長1.5英吋,其他刺刀結合座是如同M7一樣,美軍的M7在刀護手上有合約商的打印,在T65刀護手上並無任何的印記,刀鞘比美軍的M8A1鞘要長,與美製品最大的外觀差別為鞘是纖維一體成形的鞘而沒像美製在鞘頭上還包了鐵皮。鞘頭上有個孔,是用來穿刺刀綁帶,綁帶是為了戰鬥運動中用來綁住腿部而不讓刀身搖晃,不過並不實用,所以並沒有被拿來實施,倒是會被編成至少兩種形式的刺刀穗,除收納繩子外其實還蠻帥的。在T65刺刀上唯一的印記是在鞘座上,印有兩行,上行"65式國造”,下行居中有個”黑輪標”,全鞘表面為無光橄欖綠色。至於出國(援外)的65刺刀則在這個位置只會打”T65”而已。

結語:

在1960年代,我國當時還是聯合國的會員國(1971前)時,與世界各國都有邦交,所以工業採購與技術轉移大多不會太多的阻礙,但也深知外交角力的風險與美國的軍事箝制,所以明智的下定決心建立自主的國防工業。

引進57步槍(M14)與57機槍(M60)的生產的背景,是依美方的建議與仍然依”反攻大陸作戰”作為想定所引進製造,但在持續引進機械化(裝步)與空中立體化(直升機)等現代化軍隊建立跟參照美軍作戰經驗,57步槍已然不符需求,5.56口徑將會是另一個主力,所以在這基礎上逐步的邁向小口徑之途。

在當時工業薄弱的背景下,傾全國力量來發展國防工業,不但有名義上的”兵工廠”,還有唐榮、中興合金廠、台灣機械、台灣鋁業等全力配合國防工業自主,也透過這些”兵工技術”來扶植民間工業,為後來台灣的工業起飛打下扎實基礎,不得不佩服先人的高瞻遠矚與宏觀。

雖然做為國人首款自製T65步槍不算完善,如拼裝車一般的設計拼湊出一把槍,或許不如人意,但再差的孩子也是自己生的,體質差慢慢調理後逐漸茁壯。T65可能是國軍算短命(服役)的步槍,但對我而言是有愛與緣的,很榮幸的與T65一起盡了國民應盡的保國義務。

所謂的魔鬼藏在細節裡,DNA此次的創社第一彈,居然在細節裡處處是魔!除了第一彈T65必收外,相當好奇與期待第二彈會推出何魔!?T65K2?或者…實在令人期待。

屎厭聞 賞於2018 初冬


留言